当AI成为标配,优化师该如何绝地反击?

有没有一种感觉,当AI成为标配后,大家的能力好像被莫名其妙的平均掉了。最典型的就是文案、脚本、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,以前拼脑力、拼经验、拼网感,而现在拼技术、拼效率,人的作用就是把控。

最近群内有同行反映,去面试,hr竟然问了一句“你觉得你比Deepseek的优秀在哪里?”

虽然这个问题蛮抽象,但是优化师们也不要破防,更不要骂骂咧咧,先思考一个问题:

当工具普及达到极致,优化师的创造力真的要被平均成"工业标准品"吗?

我想并不会,“工具人”或许会被淘汰,但真正懂策略、会思考的操盘手,反而迎来了黄金时代。

AI的优势是“效率”,但它的短板同样明显:

1)缺乏人性洞察:AI能分析用户点击行为,却看不懂年轻人为何为“发疯文学”买单;

2)无法突破和创新:算法依赖历史数据,但爆款往往诞生于反常识的创新,参考伟大不能被计划(历史文章:DeepSeek的爆火、百度的尴尬,伟大确实不能被计划)。

3)决策依赖边界:当市场突变,AI的模型可能瞬间失灵。

广告的本质是“人心博弈”,而人性的复杂,永远无法被算法彻底量化。在AI时代,广告优化师需要重新定义核心竞争力。

1. 从“工具人”到“策略大脑”

多问问题:多反问自己,多问AI,多问同行。

搭建全局视角:结合产品生命周期、市场竞争格局,制定长期投放策略。

预判趋势:关注文化潮流、社会情绪。

2. 用“人性算法”对抗“机器算法”

深度用户共情:走进社群、直播间,理解用户未被满足的隐形需求。

讲好品牌故事:AI生成的文案再流畅,也比不上“00后整顿职场”这样的圈层暗号。

制造冲突感:数据追求“稳定”,但破圈需要“反常”。

3. 成为“AI指挥官”,而非“AI对手”

训练专属模型:喂养AI,让它从“通用工具”变成“品牌军师”。

人机协作闭环:让AI处理数据清洗、A/B测试,你专注创意发散、策略迭代。

动态校准目标:对于AI给出的目标建议,要结合自身经验去动态较准。

广告优化的终局,不是“优化师 VS AI”,而是“优化师+AI VS 不确定性”。

顶级优化师的画像正在进化:

懂商业:能将投放策略与企业的GMV、LTV深度绑定;

跨界者:心理学、社会学、内容创作,多维能力碾压单维算法;

AI驯兽师:熟练使用各类AI agent来辅助工作,但更清楚何时推翻AI的建议。

所以广告不会消失,但广告人必须重生,用《孙子兵法》的话说:“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”

AI就是正兵,是标配,负责稳扎稳打;最终人,才是那个出其不意的“奇兵”。

Copyright©2015-2022 艾奇在线(厦门)营销咨询公司 版权所有

闽ICP备15016382号-2